林达简介(林达近距离看美国)

本文目录一览:

1.林达——从美国宪法着手,带着中国印记看美国

路遥,是一个作家,一个穷小子。

林达,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崇尚文学,家境优越。

本来,也许两个人并没有什么交集,那时候,正好好多北京青年去插队,于是两个人便相识了。

林达不是路遥的初恋,她出现在路遥人生最失意的时候。遭受了家庭的抛弃与爱人背叛的路遥,人生是灰暗的。而林达的出现,仿佛黑暗中出现的一双手,把他拉回到阳光中。

后来,路遥被保送到延安大学。当时已经工作的林达便负责了他所有的生活开支。林达和所有恋爱中的女生一样,爱得义无反顾。她所看见的,都是路遥的才华 ,她对文学的崇尚。

然而,三毛曾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小事上来,是不会长久的”。所以,78年,他们结婚了。

婚姻不是一个故事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婚后路遥便把家庭全都交给林达一人,自己则做了甩手掌柜,全心投入到写作中。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名字叫路远。路遥对女儿是极尽疼爱的,可以说宁愿倾其所有也要给女儿最好的爱。

路遥对路远的爱远远超过了林达。无论女儿要什么,哪怕是天上的星星他可能也会想办法去摘下来。路遥曾花几千块钱给女儿买了一架钢琴,只因女儿一句喜欢音乐。然而女儿只弹了几次便把钢琴扔在了角落。

于路远来说,路遥是个好父亲。对于林达而言,他注定不是一个好丈夫。

一个女人,嫁一个丈夫,是需要一个家,起码要能为其遮风挡雨。最不济,至少也要两人共同面对家庭生活里的琐事。不得不说,路遥在这方面做得是不合格的。为了写作,他常常置身于写作的人民群众中去。一待就是几个月,甚至更久。对于家里的一切,他从来不曾过问。他喜欢女儿,可是对她的陪伴甚少,他为女儿花钱从来不心疼,可从不考虑家里的支出情况。

我们常说,天才总是与众不同,但也有普通人的优点。路遥也是一样,有普通人的缺点。路遥嗜烟如命,或许这也是他后来得了肝癌的主要原因。路遥对烟的要求极高,他的稿费,也大部分用来买烟了。其他的,用来赡养他的养父母和亲生父母,同时,他还有一堆穷亲戚要接济。

路遥小有名气的时候,林达被冠以“路遥的夫人”的称呼。林达并不喜欢这个称呼。世人只看到她是知名作家的夫人所享受的光环,然而并没有人心疼她作为一个女人苦苦支撑这个家十几年来所承受的辛酸与劳累。这些,应该是她的丈夫体贴、关怀,可是他的丈夫没有。也许他懂,可是他并没有时间修补林达的伤痛。

身体上的劳累是能治愈的,心里的痛才是永远无法愈合的。

十几年来“丧偶式”的婚姻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抵早就消耗尽了最初的爱。爱的时候是真的,不爱的时候也是真的。爱的时候有多坚定,离开的时候就有多决绝。

后来,《平凡的世界》终于完成,路遥大火,林达也提出了离婚。

路遥是拒绝的,也许他想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庭,也许他不想自己的名声受损,也许、他想用接下来的时间好好弥补这个为他付出了这么多的女人。所以,尽管林达提了三次离婚,他依旧用各种方式拖延,试图挽回这段婚姻。可是他不知道,林达有多坚决,就像当初爱他一样。

就在林达又一次提出离婚的时候,路遥同意了。因为他被确诊了肝癌晚期,他是在病床上签的字。之前他不肯离婚,是因为觉得还有时间可以弥补可以陪伴,现在签字是因为自己时日无多了,他又怎么能拖累林达呢?

路遥的病,林达不是不知道,所有的亲戚似乎也在指责林达这么不近人情,这时候还坚持离婚,且不来照顾路遥。林达默默地承受着非议,没有反驳。大抵是心死了,别人怎么想自己都不重要了,自己只想解脱、离开。林达也是个潇洒且不藕断丝连的人。

1992年,路遥病逝。

路遥这一生是幸福的,他拥有了林达这样优秀的女人完整的爱,他也是不幸的,他并没有珍惜这份爱。

后来,《平凡的世界》大火,销量也很好,女儿路远也长大了。林达怎么也没想到,在2004年的时候,女儿竟然将她告上了法庭,要求享有《平凡的世界》著作权,最后,女儿赢了,得到了著作权。

至此,路遥这一生就结束了。他留给世人的伟大著作《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

路遥的弟弟曾在葬礼上说,离婚不怪林达。我们其实不能评判谁对谁错,毕竟我们没有身在其中。有人说,路遥的著作是伟大的,他是个作家,他需要一个能让他无后顾之忧的女人来和他匹配,而林达不是。其实我觉得林达已经很为他解决后顾之忧了,婚姻生活中的琐事,家庭、生活、老人孩子,这些本该两个人一起承担的事,变成了一个人的必修课,长年累月,我想换谁也受不了。

谁的婚姻生活其实都是一地鸡毛,因为激情过后,只剩平淡了。漫长岁月里,需要一个人和自己携手同心,一起走下去。婚姻并不是你找一个人,为你洗衣做饭生儿育女,而是哪怕一件小事,我一回头,你就是我的港湾。

路遥在病入膏肓之际,放手了,也许,他终于明白了对林达的亏欠。只是,有些晚了。

其实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珍惜,因为这世界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比如空气、比如爱情,免费却并不廉价,如果你不懂珍惜,离开了再也找不回来了。世界很小,小到一回头你就在:世界很大,大到也许一转身就再也不能相遇。拥有的时候珍惜,比失去了再来叹息要有用得多。

最后,希望所有的有情人都能懂得珍惜身边真心的人。珍惜眼前人。

2.透骨新鲜!首批东海海产品陆续到港上岸啦

初中读书时无意间读到巜平凡的世界》,读实话从心底引起的震撼至今无法平息,小说中主人公孙少平那种在贫贱的生活中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勇敢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及楷模。


作品从孙家兄妹三条爱情主线展开,反映了文革结束到改革开放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及社会进步,从赤贫到逐渐富裕,读完整个作品,让人从内心深处欣赏主人公的高尚形象和对新的时代扑面而来的由衷幸福和满足,虽然有田晓霞及贺秀莲的死,但依然无法改变作品的圆满和伟大。


但这只是我初中时代和以后相当长时间的读后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对人生和曾经读过的一些作品有了更深的体验和理解。


路遥的身份是极其复杂的,知青,农民,红卫兵。从小家里赤贫子女又多被亲生父母过继给大伯家,继母为了让他上学吃饭曾一路乞讨。上学时路遥常常吃不饱肚子,跑去野外挖野菜,吃野菜。据说有几次看到有同学吃馒头,他跑上去抢过来吐上几口吐沫然后大口吃掉。

上学时路遥数理化成绩并不突出,但在作文及演讲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尤其喜好政新闻,关注政治动向。中学时代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从这类英雄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了要把苦难当成享受,从苦难中煅炼自己。把自己所受过的苦难向崇高和伟大的方向去阐释。进而转化人格上的高贵和心上的优越感,再进而让人感觉幸福的人生和高贵品格一定是建立在苦难之上的!


";文革″的经历对路遥的精神,气质,性情有非常大的影响,塑造出的英雄情节让路遥一生都无法割舍。由于路遥演讲和作文方面的才能,在";文化大革命″的洪流中大放光彩,在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中,让路遥满杯激情的,带着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和崇拜,投入了那场史无前烈的造反运动。他上大会,念批判搞,登高墙,贴大字报,洪洪烈烈,热情高涨。也因为他的狂热表现,被推选为县革委会副主任。


在此期间他认识了下乡知青林红,深深坠入到了爱情当中,爱情上甜蜜和事业上的红红火火,让十九岁的路遥感受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但是从一九六九年″九大″之后,文革进入";斗批改″新阶段。路遥由于文革中种种狂热过激的行为,在″清理阶级队伍″的运动中,回到了老家务农。路遥的对象林红也因为他″农民″的身份和他慢慢的没了联系,最后和一位军干部结合在了一起。回乡后的路遥虽然在乡村当了民办教师,但内心深处的焦虑与失落却无法得到解脱。


在我们面对的社会,普通人想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是很难的,路遥和我们一样,又一次站在了人生十字路口,在政治上的上升道路被完全堵死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自己最拿手,最擅长的方向去努力。路遥自小就有写作方面的特长,所以从1970年以后,从公杜大队的黑板报到《延川文化》,以及自编小报《山花》到诗集巜延安山花》,再到地区巜延安报》和省级刊物巜陕西文艺》。慢慢的路遥在陕西省文学领域的影响小有名气。后来路遥在回忆这段时期的文学经历时写道,";就我自己来说,觉得好像又一次开始面对纯朴的生活,开始进入渴望已久的人情氛围里,变硬了的心肠开始软化了,僵直了的头脑开始灵活了,甚至使自己面对过去几年不正常的生活感到了一种真正的羞愧″。


路遥与好友曹谷溪一起工作的下乡知青林达认识后,林达特有的气质风度,似乎让他看到了当年林红的影子,而林达也被路遥的才华吸引。从而让他们越走越近最后成为了恋人。后来,路遥去延安大学读书的费用大多都是林达资助。大学毕业后,任巜陕西文艺》编缉。不久,因发表《惊心动魄的一目》获优秀中篇小说奖,而声名大振。一九八二年发表巜人生》引起巨大反响,该小说改编成电影后,则是轰动了全国。


路遥的家乡人知道后,觉得他有钱了,一拨拨来要求救济,而路遥则尽量能帮则帮。实际上路遥的实际生活并没有过得比别人好。当时路遥月工资40元,但他喜欢抽好烟,喝5元一杯的咖啡,还喜欢吃西餐,实际上负债度日。而妻子林达又要上班,孩子和全部家务都要妻子承担,而这样的生活大多数妻子都无法忍受,久而久之渐渐有了争吵,更要命的是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疯狂的爱上了一个女人,写了三封很长的恋爱信,并且还叫上弟弟王天乐一起去看那个女人。但半年后这段恋爱失败而告终!就这样,在1992年在路遥去世前三个月失望之极的林达,在路遥的病床前让他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这是路遥不可避免的悲剧。


在路遥去世前,嘴里不停的喊着";妈″,而这声声呼喊里更多的则是愧疚,他愧疚的是三十多年的母子生涯中从未对养母尽孝。路遥7岁就过继给伯父母,因为家穷,为了供儿子上学,养母李桂英数次乞讨,为了照顾儿子的自尊心,养母总是跑很远的领县去讨饭。体弱多病的母亲在黄土地种田,而种田所得,也尽数用到了路遥身上。但这般恩情,路遥却从未来得及回报,因为忙于创作,路遥常年奔波。而陪伴父母最长的时间,则是在延川拍巜人生》时,在家住了二十多天!每次看着儿子把洋芋渣渣钱钱饭吃的一干二净时,是老两口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光!


路遥去世后,为防老母亲悲伤,治丧委员会并没有通知她,当村里小女子从电视上看到消息告诉她时,李桂英顿感天昏地暗,一头栽倒在了坑上。不知这位可怜的母亲是否曾怨过儿子不爱惜身子早早离世!

3.《历史深处的忧虑》林达,他有罪吗,有罪,该判刑吗,不行

林达——从美国宪法着手,带着中国印记看美国

在改革开放初期,林达是亲自踏上美国大陆用放大镜观察的人,他用中国人的视角看美国,寻求一些问题的美国解答。当然他们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绝不是最后一个,在这里我忍不住回顾一下中美建交之后中国人感受美国的历史,这似乎是一个跨越三代,甚至是四代的体系。

观察美国的三代人

第一代是在80年代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美国通讯的董鼎山和他的兄弟董乐山。二人都是长期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我曾经读过他们的文章,的确是避华丽而趋简明的,平实的文字看不出作者有任何雕琢的意思,但他们的思想是充满着现代感的,丝毫看不出是老先生的文笔。

他们的作品也是开放之初国人看美国的一个万花筒。

第二代就是林达夫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包括那个时代所有洋插队的年轻人,他们是带着特定的中国印记去的。

第三代自然是薛涌,他们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在美国扎根后的一些深入观察,难免会有些书卷气。

这三代人事实上刚好构成了中国人看美国的三个视角,历史的、社会的和思想的。跨越美国思考的上中下层。当然还有另外一群人,包括林燕妮等一批旅美作家以及新近留学美国的人们,但是人物的传记和纯粹个人的美国经历当然不在我的探讨范围之内,我们今天只谈林达。

林达怎么观察美国的

他的书《历史深处的忧虑》通过十几篇小文章和几个案例,介绍了美国宪法的前十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林达告诉我们这十条修正案是如何在漫长的日子里保证美国的普通老百姓免受政府权力的侵蚀,从而享受他们的自由的。

说得更详细一点,林达写了两个自由和困境:

第一就是表达自由和困境;

第二是保证正当程序自由及其困境。

民主和自由发源于中世纪宗教神学,在神学之后,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转化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和观念的演变,才实现了这一转变。

民主自由思想在美国国民中扎根是历史的机缘,是不可复制的。作为一种思想,自然是发源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国人都耳熟能详。

作者头像
xidian创始人
上一篇:林公墓(公墓几排最好)
下一篇:极宠家(极宠在线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