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这里,曾是晋国最后的都城“新田”
侯马,地处临汾盆地南段,是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的交通要道,素有“水旱码头”之称,这里,曾是晋国最后的都城“新田”。晋国在这里谱写了令人津津乐道的春秋辉煌,创造出了一个个不灭的传奇故事。
侯马晋国遗址鸟瞰
千百年来,从《汉书》等文献记载中得来,晋都应该在山西太原附近。然而,这个说法却在上世纪50年代被推翻:曲沃西边的小镇侯马,似乎才是晋国春秋时期的国都新田所在地。
孰是孰非,考古发现似乎是解决这一分歧的最好证据。
侯马考古大会战1
侯马考古大会战2
侯马考古大会战3
1952年,山西省文教厅副厅长崔斗臣路过曲沃西边的小镇侯马,在路边休息时发现了一些陶片。经过分析,学者们认为这里有一个春秋时期的晋文化遗存。
1955年,考古队员在侯马发现了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两处铸铜遗址,共出土铜锭、铝锭一百多块,陶范三万余件,熔炉、鼓风管、刻刀等生产工具数以万计。
铸铜遗址发掘现场
铸币陶范
破损的陶范
在崇尚礼乐制度的周王朝,青铜代表贵族的等级地位。兵器和钱币,则关系着国家的命脉。
如此重要的工业基地,怎么能不放在国都之内呢?
晋式青铜器
难道侯马真是晋国当时的国都所在地吗?
但是,确定晋都新田对于当时的中国考古学界来说,是一件大事,一切都还需要更多有力的证据来证实。
1965年,考古人员在侯马遗址中发现二百多个东周时期的祭祀坑,同时在一些坑内发现了大量石简、玉块、玉片。
盟书玉片
玉片上的文字刊载着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之间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被称为“盟书”或“载书”。
盟书的发现,也进一步证明侯马遗址与晋国都城新田有着密切的关系。
墓葬发掘现场
最惊人的一次发掘发生在1979年。
在侯马西南处15公里的新绛县柳泉村,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处面积足有15平方公里的墓葬群,其中四组夫妻异穴合葬墓,经过对墓葬形制和规模的判断,这些大墓应为西周时期的几位晋国国君所有。
晋侯大墓棺椁
晋侯大墓里的玉器
1992年到2000年,考古队又先后对晋侯墓地进行了六次发掘工作,共发掘出19座晋侯及夫人大型墓葬。
有了国君、诸侯的墓地,不是晋都新田又是什么?
然而奇怪的是,晋都的城墙却始终没能被发现……难道说晋国真的有不筑墙的传统?
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器物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坚持不懈几十年的大规模考古,数万平方米的晋国遗址发掘,构建起晋文化发展历程的始终,千古疑团正在被一一揭开……
2.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怎样成为四大强国之一的
侯马,地处临汾盆地南段,是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的交通要道,素有“水旱码头”之称,这里,曾是晋国最后的都城“新田”。晋国在这里谱写了令人津津乐道的春秋辉煌,创造出了一个个不灭的传奇故事。
侯马晋国遗址鸟瞰
千百年来,从《汉书》等文献记载中得来,晋都应该在山西太原附近。然而,这个说法却在上世纪50年代被推翻:曲沃西边的小镇侯马,似乎才是晋国春秋时期的国都新田所在地。
孰是孰非,考古发现似乎是解决这一分歧的最好证据。
侯马考古大会战1
侯马考古大会战2
侯马考古大会战3
1952年,山西省文教厅副厅长崔斗臣路过曲沃西边的小镇侯马,在路边休息时发现了一些陶片。经过分析,学者们认为这里有一个春秋时期的晋文化遗存。
1955年,考古队员在侯马发现了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两处铸铜遗址,共出土铜锭、铝锭一百多块,陶范三万余件,熔炉、鼓风管、刻刀等生产工具数以万计。
铸铜遗址发掘现场
铸币陶范
破损的陶范
在崇尚礼乐制度的周王朝,青铜代表贵族的等级地位。兵器和钱币,则关系着国家的命脉。
如此重要的工业基地,怎么能不放在国都之内呢?
晋式青铜器
难道侯马真是晋国当时的国都所在地吗?
但是,确定晋都新田对于当时的中国考古学界来说,是一件大事,一切都还需要更多有力的证据来证实。
1965年,考古人员在侯马遗址中发现二百多个东周时期的祭祀坑,同时在一些坑内发现了大量石简、玉块、玉片。
盟书玉片
玉片上的文字刊载着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之间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被称为“盟书”或“载书”。
盟书的发现,也进一步证明侯马遗址与晋国都城新田有着密切的关系。
墓葬发掘现场
最惊人的一次发掘发生在1979年。
在侯马西南处15公里的新绛县柳泉村,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处面积足有15平方公里的墓葬群,其中四组夫妻异穴合葬墓,经过对墓葬形制和规模的判断,这些大墓应为西周时期的几位晋国国君所有。
晋侯大墓棺椁
晋侯大墓里的玉器
1992年到2000年,考古队又先后对晋侯墓地进行了六次发掘工作,共发掘出19座晋侯及夫人大型墓葬。
有了国君、诸侯的墓地,不是晋都新田又是什么?
然而奇怪的是,晋都的城墙却始终没能被发现……难道说晋国真的有不筑墙的传统?
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器物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坚持不懈几十年的大规模考古,数万平方米的晋国遗址发掘,构建起晋文化发展历程的始终,千古疑团正在被一一揭开……
3.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晋国都城在翼城,晋祠为什么在太原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也即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其中,就赵国来说,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邯郸(今邯郸),公元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台)为赵之别都。其中,就晋阳来说,就是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太原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海拔最高点为2670米,最低点为760米,平均海拔约800米,市区坐落于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太行山雄居于左,吕梁山巍峙于右,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太原平原展布于前,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晋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这也是晋阳之战中,赵氏可以在晋阳这座城池长期坚守的重要原因。相对于易守难攻的晋阳,地处中原之地的邯郸,则是易攻难守。那么,问题来了,赵国为何舍弃易守难攻的晋阳,而选择定都邯郸呢?
一
首先,春秋时期,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公元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赵襄子坚守城池,并策反韩氏、魏氏二家共同灭智氏。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晋阳这座易守难攻的城池,直接关系到了赵氏的存亡。如果在晋阳之战中,晋阳被智氏攻破的话,那么战国七雄自然就没有赵国的一席之地。
可是,在三家分晋之后,赵国还是选择定都邯郸,而不是晋阳。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赵国,更准确的说是赵氏,之所以在晋阳定都,比较靠近晋国的都城所在地,并且有助于和其他卿大夫家族争夺晋国大权。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迁都于绛山之北汾河、浍河会合处的新田,称之为新绛,晋国最后的都城在屯留。对于晋国来说,都城长期在今山西省一带。
二
在此基础上,赵氏定都晋阳,自然更加靠近晋国的都城,这便于赵氏往来于晋阳和晋国都城之间,也有助于赵氏和魏氏、韩氏、智氏等晋国的卿大夫争权。所以,同样的道理,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魏国和韩国,也曾定都在今山西省一带。不过,三家分晋后,赵国需要逐鹿中原,相对于晋阳,邯郸显然更加靠近河南等中原之地。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介于北纬36°20′~36°44′,东经114°03′~114°40′之间。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
在战国时期,比较繁荣的城市,很多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一带,比如魏国大梁,宋国定都、商丘,齐国临淄,韩国新郑等。对此,在笔者看来,邯郸在地理位置上要比晋阳更加靠近这些城市,也有助于赵国争霸中原之地。因为这一原因,不仅赵国迁都邯郸,魏国也曾安邑迁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三
另一方面,就赵国都城邯郸来说,西北部中山区、西部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盆地区、东部洪积冲积平原。并且,邯郸东接华北平原,也即靠近粮食产地。在春秋战国时期,粮草供给对于各个国家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如果赵国在远离粮草产地的地方定都,这显然会增加运输成本,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邯郸蕴藏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是全国著名的煤和高品位的铁矿石产区,被誉为现代“钢城”、“煤都”,拥有丰富的“两黑”——煤、铁资源,煤炭和铁矿石储量分别达到40亿吨和4.8亿吨。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些矿产资源,也是赵国非常重视的资源。据文献记载,春秋中、后期即公元前7至6世纪左右,我国出现和使用了铸铁。这种铁是用“生铁冶铸法”冶炼的,产铁数量多、杂质少,质量较好。因此,这些矿产资源有助于打造武器装备,从而增强赵国士兵的作战能力。
四
最后,除此之外,赵国定都邯郸,也是为了更好的对付中山国,并和魏国、齐国、韩国等战国七雄争霸中原。在战国时期,中山国可谓赵国的心腹大患。在赵武灵王即位以前,中山国就依持齐、魏两国的支持,袭扰赵国,成为赵国的最大威胁,所以当时的赵武灵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因此,赵国如果继续定都晋阳的话,由于距离中山国较远,想要消灭中山国,自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定都邯郸的话,无疑可以集中全力来消灭中山国。战国中期,赵国在消灭中山国之后,得以扩大自身的疆域,从而走向强盛。
除了中山国,赵国还需要和魏国、齐国、韩国等战国七雄争霸中原。在地理位置上,邯郸距离齐国、魏国、韩国相对较近,方便赵国和这些诸侯国交锋。比如在五国伐齐时,赵国如果还定都晋阳的话,想要出兵进攻齐国,可谓远隔千里,付出的成本就比较大了。综上,定都邯郸对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存在诸多好处和必要。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终于被秦国大军攻破。赵国宗室北逃到代,共同拥立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彻底灭亡。